3月11日,《浙江教育報》頭版刊發報道《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采訪我校黨委書記蔡袁強。蔡袁強表示,學校將認真落實全省教育強省建設大會的各項部署,按照省委對學校提出的“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要求,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統籌好長遠戰略與近期目標、夯基筑臺與拔尖筑峰、量的穩定增長與質的持續提升,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建設教育強省、創新浙江貢獻力量。
報道鏈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3/11/content_62126.htm
報道全文如下:
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訪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
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浙江推進高教強省的關鍵一招,是邁向教育強省的必由之路。近日,記者走訪了浙江工業大學,校黨委書記蔡袁強表示,學校將認真落實全省教育強省建設大會的各項部署,按照省委對學校提出的“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要求,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統籌好長遠戰略與近期目標、夯基筑臺與拔尖筑峰、量的穩定增長與質的持續提升,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建設教育強省、創新浙江貢獻力量。
記者:對標“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要求,學校如何謀篇布局?
蔡袁強:學校全面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為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焦人事制度改革,系統推進選、育、用、評、留等環節改革,形成全周期的人才發展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分層分類、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和高效的考核激勵機制、薪酬制度,著力激發教師隊伍干事創業的活力。
聚焦育人模式改革,圍繞人才培養根本任務,實施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統籌學科專業一體發展,動態調整專業結構,不斷優化評價體系,提高畢業標準,推進本碩博一體培養,推動產教深度融合,著力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聚焦科研體制改革,有組織地做有用的科研,構建“立地頂天”的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學校承接國家重大項目和千萬級橫向項目的能力持續提升,國家獎和省科技獎實現新突破,教師的人均科研產出不斷提高,高水平論文數量增長了近3倍,理工類學院人均科研到款增長了2倍,人文社科類學院人均科研到款翻了一番。
記者:最近,以DeepSeek和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新浪潮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機遇,學校將如何搶抓機遇?
蔡袁強:學校將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重大需求,系統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著力打造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普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基本概念,以及人工智能的主要技術和應用場景,幫助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及行業中的應用;從知識、能力、價值觀、倫理等多個維度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的智能素養、創新精神和智能時代終身學習的能力。
著力推動專業結構調整,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淘汰一批陳舊落后專業,升級一批現有傳統專業,找準傳統學科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結合點,推動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金融科技等專業改造升級,建設地理信息、智能商務、數字貿易等一批“AI+X”微專業,探索智慧能源創新、智能生物制造、分子化學工程等“智能+”創新實驗班,打造人工智能賦能下的人才培養新生態。
著力打造“AI+X”應用場景,通過運用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找準學科專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增長點,推動傳統學科在理論創新、研究范式、數據處理、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突破,相互融合、雙向賦能,打造具有浙工大特色的重大應用場景,助力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記者: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戰略實施中,學校如何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引領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平臺載體功能?
蔡袁強:學校深入實施高水平大學“一校一策”建設方案,持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
面向科技前沿和產業急需,加強專業動態調研,新增智能建造、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等本科專業;成立全省首個高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中心;選拔一批學生進入本碩博一體化培養計劃。
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有組織科研,新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6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10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7項,新增全省重點實驗室5個,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0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6項。新成立能源與碳中和科教融合學院、地理信息學院等,創新科產教一體貫通機制,與高能級平臺和頭部企業加強協同育人、聯合攻關。
記者:在建設高水平大學上,目前學校取得了哪些成果?
蔡袁強:2024年,學校確定了面向未來的發展方略,明確了人才強校、特色強校、開放強校、文化強校的實施路徑。
學科建設方面,學校牽頭完成的“新型膜法水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實現歷史性突破。牽頭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8項,再次實現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一等獎全滿貫?;瘜W、工程學2個ESI全球前1‰學科排名持續上升,臨床醫學、地球科學、物理學新晉ESI前1%,前1%學科增至12個。新增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增列數量居全國高校第12位。
組織引領方面,黨建和事業發展“一融雙高”,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的黨建品牌和成果不斷涌現。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浙江省勞動模范”“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等榮譽稱號,2189名學生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斬獲獎項。2109名師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44名海內外青年英才加盟學校。招收碩博士研究生5382人、本科生5342人。2024屆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率達40.52%。
成果轉化方面,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與6家行業龍頭企業、6個地方政府、15所海內外一流高校新建立戰略伙伴和全面合作關系。成立工業技術轉化與推廣中心,新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28個,新增千萬級重大橫向項目8項。年度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5800余萬元,其中超千萬轉化項目2項;學校位列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