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刊登徐維祥教授文章《“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的三大主體與五個維度》

來源:黨委宣傳部 楊曉發布時間:2023-06-14
瀏覽次數:543

6月14日,我校經濟學院教授徐維祥在中國社會科學網發表理論文章《“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的三大主體與五個維度》。文章中,徐維祥就戰略耦合的三大主體與五個維度對“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展開詳細分析。

他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城鄉發展不平衡逐漸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面向,上述兩大戰略的提出正是為了從源頭上找出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的根本方案。

 

報道鏈接:https://www.cssn.cn/glx/glx_llsy/202306/t20230612_5644494.shtml

 

刊登全文如下:

【理響中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的三大主體與五個維度

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城鄉發展不平衡逐漸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面向,“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的提出正是為了從源頭上找出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的根本方案。鄉村振興有五個維度,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型城鎮化亦有五個維度,即產業城鎮化、綠色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兩大戰略的耦合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過程,也是五大維度互動耦合的過程。

戰略耦合的三大主體

  (一)政府的主導角色

  首先,作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主導者,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方針等宏觀層面的措施,即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的大方向離不開政府的指導,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城鄉發展特點所決定的。其次,政府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具體實踐中扮演著公共產品供給者角色,通過投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等為農村發展環境的改善及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創造條件。再次,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規劃實施的組織者,從戰略規劃的制定到組織實施再到過程監督最后到效果評估,政府都是作為組織者參與其中。此外,作為制度環境的供給者和戰略實施的監督者,政府還要承擔推動農民主體積極參與、監督社會機構合理參與的責任,以有效提升戰略耦合的疊加效應。

  (二)農民的主體角色

  首先,農民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受益者、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需求主體、農村發展狀況的親身經歷者。怎樣落實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應當充分尊重農民主體的需求意愿,確保農民求助有門、投訴有道,充分保障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其次,農民作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主體。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保證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尤其是農民工進城就業,農村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要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振興鄉村進程中,要通過對農民提供創業服務、創業培訓、創業指導、政策咨詢、小額貸款等一站式服務,吸引人才回鄉,實現農民就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最后,農民的主體地位體現在越來越強的城鄉互動上,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增加,大批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遷移,這些都是在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社會力量的參與角色

  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耦合是整個社會共同的事業,社會力量的參與角色主要發揮以下作用。一是通過在農村開展相關商業活動來激勵農業相關產業發展,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壯大農村的經濟實力;二是社會力量中企業不僅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還可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提高農民的兼業能力;三是研發機構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更高效的農業生產資料;四是金融機構為農業生產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為農村工業化推進以及農民其他就地創業活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 戰略耦合的五個維度

  (一)以現代產業發展推動城鄉產業耦合協調

  應以現代產業發展來有效銜接“產業城鎮化”與“鄉村產業興旺”。一方面,要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產業集聚通常在中心城市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加強各個層級單元間的聯系,從中小城市到小城鎮再到鄉村各層級都要依據自身比較優勢合理布局產業,保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充足就業;另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員滯留的農地承辦權是退出還是經營權流轉出去也是個重要問題,關系著農村產業興旺,可以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是吸引城鎮工商資本流向農業現代化投資,在城鄉要素互通、城鄉產業互動的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城鄉生態耦合協調

  應以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聯動“綠色城鎮化”與“鄉村生態宜居”的耦合。一方面,新型城鎮化離不開綠色城鎮化,要以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為未來發展主要方向,通過加快資源的利用率推廣一種綠色高效的生活、消費方式。新型城鎮化進程離不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但要在源頭上切斷城鎮工業污染、固體廢物等流向鄉村,加強城鎮工業、生活污染治理。另一方面,鄉村生態宜居就是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同時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農業增產的同時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大治理力度和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綠色農產品;并且通過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服務,將農村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真正實現城鄉生活富、生態美的統一。

  (三)以提升農民主體地位推動城鄉社會耦合協調

  應以農民主體地位的提升助推鄉風文明。一方面,要利用多種途徑提升農民的技能水平和人文素養,更好地融入城市工作崗位、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充分融合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來,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通過“內在于心,外在于行”加速鄉村振興主體自覺性的培育,最終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以城鄉一體化治理推動城鄉空間耦合協調

  應以城鄉一體化治理體系的構建消解城鄉分治,推動城鄉均衡發展。一是理念上要重視。鄉村治理在基層治理中不容忽視,要擺在國家治理體系的突出位置。在統籌城鄉一體化治理中,鄉村治理有效是基礎,要杜絕“治理真空”或流于形式。二是城鄉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都應包含在治理領域層面,從城鄉規劃入手,打破以往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并且在規劃制定過程中注意協調各方利益,以提升農民群體的利益為根本目的。

  (五)以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推動城鄉經濟耦合協調

應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實現“經濟城鎮化”與“鄉村生活富裕”之間的有機銜接。一方面,要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在市民化進程中獲得和城市居民同質的公共服務,使之加快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要建立在新型農村社區的載體上,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農村地區也要加快公共服務供給,與城鎮地區同質同量包容性發展。